金秋十月的第二个周末,是苏州大学中外学生都翘首以盼的日子——一年一度的国际周开幕。当天,学生们齐聚一堂,舞龙舞狮、江南丝竹、异域美食品鉴、工艺品展示、民族服装秀……19个国家的风情展台呈现了多姿多彩、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交融的景象。
近年来,苏州大学坚持“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促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校积极搭建像国际周这样促进相互理解、尊重包容、和谐互鉴、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彰显其独特的国际化办学特色。
聚焦传统,打造国际传播窗口
今年是苏州大学国际周活动举办的第七年,本届国际周,约有一万人次的中外学生参加,国际教育展、国际风情展、美食展、国际嘉年华等活动,共同打造了一场国际文化盛宴。
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陈佳齐身着传统娘惹服饰,尽情享受苏大的国际化氛围:“国际周让我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美好,让我们足不出校开启了一场异国风情之旅。”
国际周上,苏州大学与吴文化博物馆、市规划展示馆合作建立“苏州大学国际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旨在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全方位赋能。“我们衷心希望能够推动中外教育和人文领域的沟通和融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苏州大学副校长吴嘉炜表示。
目前,苏州大学与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余所境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学占57所。截至2024年9月,苏州大学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已逾1400人,来自70余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28个学院(部)。
为更好地为这些中外学生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苏州大学一直积极推进除国际周外的多个系列活动的开展和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
今年4月,在第15个联合国中文日之际,苏州大学举办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国际中文日系列庆祝活动。剪纸课、太极拳课的热闹氛围,书法课、书画扇课的沉静典雅,让留学生们在交流互动中了解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
与此同时,苏州大学不断深耕传统,聚焦本土吴文化特色,深度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在学校已有文化鉴赏系列课程的基础之上,打造了独具苏大特色的传统课程。
例如,学校与吴文化博物馆联合打造中国传统文化鉴赏系列课程,内容涵盖了园博园、孙子兵法纪念馆、虹饮山房等具有江南文化或苏州地方文化符号的空间,还包括吴门医药课程、苏式刺绣课程等诸多留学生钟爱的传统文化课。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不断培育了留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多方合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
10月17日,在苏州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该校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李彦光概括了苏州大学国际化战略蓝图:“要着力培养具有宽厚知识、人文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卓越创新人才,肩负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苏州大学坚持朝着这个目标积极迈进。在“在地国际化”和“原位国际化”的理念引导下,学生们虽身处校园,但依旧能链接世界。
谢文龙是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轻化工程专业2013级校友,如今他已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危机局项目分析师。谈到自身成长,他特别感谢母校:“我在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学习轻化工程专业的同时,还利用周末时间在东吴商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贸易双学位,这丰富了我的学习生活,也开阔了我的全球视野,让我意识到国际舞台需要更多中国人的深度参与,激发了我走向国际舞台的梦想。”
坎沙旺来自老挝,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从苏州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在老挝开设了公司,经营中国产品,积极承担着中老两国沟通桥梁的角色。他在中老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将他在苏州、在中国的经历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希望能让更多当地人感受到中国的现代化,鼓励更多的老挝学生来到苏州大学留学。
为培养像谢文龙、坎沙旺这样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传播人才,一直以来,苏州大学积极推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国际化合作,合力搭建国际传播矩阵、学术研究高地和海外联络平台,并联合地方政府、公益机构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
2024年,苏州大学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及“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致力于在百校合作计划与联盟交流机制的框架下拓展对非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其实,早在2013年起,苏州大学就协助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建设中国学专业,已成功培养了近百名优秀的中国学本科人才,不仅填补了尼日利亚高等教育学科的空白,还通过培养非洲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入理解,促进了中非友谊的发展。
近年来,苏州大学还通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峰会论坛、东南亚线下宣讲、江苏省教育厅国际招生“云巡展”等平台,拓展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0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生优质生源基地,为国际传播储备人才。
开拓思路,创新国际传播路径
留学生是深化国家间友谊与合作的使者。就在今年,来自俄罗斯、波黑、韩国、老挝等不同国家的10位优秀留学生当选为苏州大学首届国际学生宣传大使,他们将通过社交账号等形式,向世界展示苏州大学的学术成就、发展建设和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讲述苏大好故事,传播苏州好声音。
越南的冯氏苍是首届国际学生宣传大使之一,苏州大学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读。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她在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媒体都拥有着个人账号。在她的镜头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元素,有苏州大学的四季美景,体验中国茶文化、当2024苏州马拉松志愿者……鲜活的日常、细腻的旁白、唯美的镜头,她将苏州之美,以及苏州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氛围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因为她,很多粉丝萌生了想来中国旅游、读书的想法。
在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的官方视频号“留学苏大SoochowU”里,大部分视频都由留学生亲自操刀,文学院的学生负责写稿,传媒学院的学生负责拍摄、剪辑,艺术学院的学生负责配乐,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或活泼灵动或典雅清丽的视频风格,体现了留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相得益彰。
学校还设立苏州大学学生海外交流协会(简称SICA),始终以“From SICA to the World”为愿景,不断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近年来,SICA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参与接待全球各地友好高校代表团和外国政要60余次,积极协办和参与锦绣江苏·美国青少年交流营、感知中国、悦读江苏等重要活动,为中外学生搭建了友谊和沟通的桥梁。
此外,学校“智能+”的创新教学手段和国家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线上资源的利用,更是将知识传授、文化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激发了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苏州大学组建了一支跨文化的高水平专业型教师队伍。老师们充分考虑留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学习模式、文化差异,在课堂上融入中国国情教育元素,依托VR、ChatGPT等新兴教学载体和平台实现智慧化教学,以可视化、可读化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在不久前举行的江苏高校外国留学生教学观摩比赛中,苏州大学一位教师摘得特等奖,两位教师获三等奖。
2023年11月,苏州大学加入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在此基础上,今年9月底,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组建成立,学校多位学者通过新平台,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致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点的特色优势,苏州大学将以此为契机,携手省内高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创新方式、拓宽渠道,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贡献苏大力量。
相关链接:《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