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意萌芽到投入科研,再到转化落地实现为患者减负的愿望,这个过程要多久?苏州医学院本科生王雪原有自己的答案。依托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他完成了公司注册和三类医疗器械资质的加速申报,正在见证最初的灵感逐步成形。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王雪原带队获得金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我敢闯,我会创”的创赛精神。
“国创赛”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4项,所有赛道国奖全覆盖。这不仅是苏州大学双创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学校“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校内创业孵化”培养路径的成功实践。通过多维协同育人计划、融通跨界培养计划、体制机制革新计划、固本强基育人计划的融合加持,苏州大学保证了双创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充分实现。
专创融合,厚植双创沃土
本科阶段就有机会参访国际知名4A广告公司,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学生杨晨曦直呼这门课选得“超值”!在国家一流课程《创意、视觉、营销、传播—理解广告》中,她获得了业界一线信息和业内多家公司的沉浸式体验。“经胡老师介绍,我还加入了学校的创业人社区,得到了充分的创新创业指导,找到了冲击省赛的队友!”
在充分调研学生选课诉求的基础上,苏大传媒学院教授胡明宇组建起了由业界专家和高校教授构成的授课“天团”。“榜单赛事的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我常鼓励同学们参赛,还邀请创意总监辅导学生备赛,希望大家能在实践中更直观地感受创意转化。”
教师团队建设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苏州大学紧密依托地方政府,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校地合作共同培育双创师资。同时,设立苏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引导教师以研究带动教学。
秉承“面向全员、贯穿全程、多元引导”的双创教育教学课程理念,苏州大学形成了以必修课为圆心,公选课和学院(部)专业特色课程为环绕的“一心多环”课程体系。学校先后立项“苏大课程—3I工程”创新创业类课程及12个创新创业类微专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赛创融合,滋养双创新芽
作为法医学专业的学生,苏州大学2022级硕士生高云荻未曾想过能与软件工程产生联系。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法医学讲座上,她萌生了解决法医昆虫学实践难题的想法。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高云荻团队在全国多地开展野外演替实验,采集了10余种嗜尸性昆虫物种。从项目申报到路演,再到获得金奖,团队收获了来自指导老师和双创学院在技术、设备、资金等各方面的帮助,让这群学生更接近成为法医的梦想。
现在,团队正在学校的帮助下逐步完成专利让渡,并依托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推进公司成立,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真正实现服务民众的目标。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苏州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养,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研究团队”。2019年至今,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和江苏省项目超千项,立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近6000项。
“获奖不是目的,在过程中应用课堂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才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苏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钱春芸表示,自去年12月启动项目挖掘和培育工作以来,学校双创学院和各学院(部)邀请专家开展训练营60余期,通力支持项目培育和企业孵化,努力让初创团队在发展中站稳脚跟。
以学校创新创业创意大赛为依托,苏州大学将双创教育教学与学科竞赛活动融合渗透,建立起全程参与的学科竞赛体系,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近5年,全校共987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榜单赛事获省级以上奖项数量连续增长。
产教融合,共育双创之花
从小小的工作室到拥有1000平米工厂、2000平米展厅的独立品牌,苏州大学2019届毕业生迪丽胡玛尔·曹达诺夫从学校起航,织就了属于她的创业版图。
在获得“创青春”金奖后,迪丽胡玛尔更坚定了将品牌打响的决心。在老师的带领下,她走近生产一线了解从供货到成品的全流程,在学校引荐下,她有了向资深企业CEO请教的机会。跑市场、找资金、联系客户……她的婚纱品牌已成为新疆目前最大的加盟品牌。现在的她时常会回到母校分享创业故事,鼓励学弟学妹敢于创新、勇于追梦。
长期以来,苏州大学联合地区高校、政府部门定期举办各类创就业活动,构建“项目化、多环节、全过程”的双创教育模式,并通过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产业认知及企业管理能力。
学校还联合科技孵化器,打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立起创就业辅导、管理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品牌服务体系。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500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形成“创业种子—破土—孵化”的全链条学生创业服务模式。2021年以来,苏大在校学生在江苏注册创办企业近30家。
“中国体彩网,体彩网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旨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意、创造、创业能力的拔尖人才。”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建林表示,今后全校将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彰显敢闯会创的精神,勇担时代使命,让青春在创新创业中闪光。
相关链接:《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