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州大学文学院始于东吴大学文学系。1900年,美国监理会制定《东吴大学校董会章程》建立东吴大学,共设三个系科:文学系、神学系和医学系,为中国年轻人提供西方标准的大学教育。1908年,东吴大学的第一个毕业生获得了文学士学位证书。1919年,东吴大学被政府授予筹办“作为东吴大学一部分的吴语学校”。1920年,“吴语科”开办。1927年春,东吴大学文学院设中文、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系。1950年秋,文学院文史系改为中国语文学系。同年,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中国文学院)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1952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与东吴大学、江南大学合并,在东吴大学原址建立苏南师范学院,设中国语文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生物系、艺术系,同年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苏州大学中文系。1995年更名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同时开始组建新闻传播系。1999年,文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苏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更名为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传播系)。2005年调整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苏州大学在整合原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所属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的基础上,与香港凤凰卫视集团合作组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撤销新闻传播学院。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划出新闻类专业和学科后定名为苏州大学文学院。
在文学院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黄人、章炳麟、吴梅、金叔远、唐文治、陈衍、王遽常、曹元弼、钱基博、吕思勉、周予同、蔡尚思、周谷城、胡曲园、朱东润、许国璋、钱仲联、凌景埏、饶宗颐等一批学术大师曾在此执教,积淀了深厚文脉。
如今的文学院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风景如画的独墅湖畔。学院现有: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系、秘书学系3个系,汉语言文学(基地)、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4个本科专业(方向),1个海外教育中心,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设有10多个校级、院级研究中心。1981年恢复学位制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点,为苏州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点(含方向);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8个学术型学位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队伍。2008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队伍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遴选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连续承担了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原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2008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被遴选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014年获批省优势学科重点序列学科,2018年获列入江苏省优势学科专项工程三期项目。
多年来,学院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长江学者”、“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紫金文化荣誉奖章”获得者在内的万余名学子,办学声誉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