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坐落在办学百年、风景秀丽的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校本部,中国体彩网,体彩网古城区),其前身为创办于1979年的苏州大学激光研究室。2014年1月,在原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原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和原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技术系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成立了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5月,学院独立设置,并更名为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光学工程)、“物质科学工程”国家一流学科,省一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 (光学工程)、GF特色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硕士点3个(光学工程学术学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术学位、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光学工程)、本科专业3个(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微纳柔性制造研究中心”)以及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苏州大学高技术产业研究院挂靠学院。
学院现有在校硕/博士研究生近300名,本科生500余名,教职工百余名(其中,专任教师80余名、博士、硕士生导师40余名)。学院拥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包括院士1名(获国际永久性小行星命名专家)、中组部国家特聘和青年特聘专家2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获得者 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以及江苏省杰青、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省333工程等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近20名,多名教师担任美国光学学会、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中国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主办的光学工程领域主流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学院科研基础雄厚、条件优越,现有仪器设备原值达1.6亿元,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2万平米。在传统光学领域,学院在先进光学设计制造与自由曲面/非球面加工检测技术方面特色显著;在微纳光学领域,学院微纳光学公共实验室专有电子束曝光(EBL)、聚焦离子束(FIB)设备、感应耦合等离子(ICP)刻蚀、原子层沉积(AL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精密微纳加工、表征和测试设备,面向学院全体教师开放。
近五年,学院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GF重大专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获得资助超过1.2亿元;承担各类横向项目240余项,获得经费超过1.6亿元;发表SCI/EI论文340余篇,其中SCI-I/II区以上收录200余篇;专利授权1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近100项、美国专利2项;学院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学院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二代身份证、驾驶证、新能源汽车号牌等国家重要证卡和航空航天、GF等国家重大领域和战略工程。学院建有“维格光电”、“维旺科技”、“维业达触控”等紧密型成果转化基地,具备完整的产学研链条,已成功培育2家光学企业公开上市。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特别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可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专业教学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并全部对学生开放。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就业面广,毕业生遍布各国各地,特别是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升学率高,相当一部分赴海内外一流高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或从事博士后深造。
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光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已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新的历史时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根本、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为本,回归大学本位,坚持质量立院、顶天立地,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努力将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光电学院。